隨著季節旅行的意義
「逐水草而居的概念」,今天那裡的草豐盛就去那裡住下來,肯定也有好吃的食物,然後悠閒的顧著牛羊。

旅行會不會也是這樣,在台灣許多地方有季節性,而許多觀光地區則會在某些季節成熱門旅遊區。在旅遊季外,現在則思考該如何也能繼續經營。
像是澎湖、蘭嶼、綠島這三個外島,受到東北季風影響,從10月中開始到隔年4月初,長達半年的時間因為東北季風,浪隨著風起舞,而成了旅遊淡季。
在溫泉區,旅遊季就在冷風呼呼吹來的時候,而在台灣北部,進入11月中開始到3月初,容易下雨,如果從事戶外活動,或是去看風景,總會特別掃興。相對的,4月到10月就是美好的旅行季節。
常常在旅遊業裡,會有一句話,「做半年的生意」,現在澎湖縣政府也祭出消費卷的方案,是不是能刺激冬天的淡季,讓澎湖別做半年的生意。

如果從不同角度思考,如果我們的觀光靠的是大自然的資源,在旅遊旺季結束後,也是大自然的休息時間,等待再下一個旺季的來臨,這樣讓旅遊資源能永續綿延。
進入天氣不佳的季節時,危險度也增加,玩起來也不會這麼盡興,旅遊感覺也會變差。若隨著季節而跑,就如追著陽光奔跑,會不會是讓旅遊更安全,看到更美的風景呢?對於旅遊業或是旅行的人來說,都會留下美好的回憶和評價。對地方來說也是,現在全球旅行盛行,加上資訊流通快,當美好的風景和回憶快速在朋友圈傳開,來到對的季節,這種回憶才能轉為下一次其他人再來的機會。
例如,極光在永晝期間肯定看不到,也不是好時間,要看鮭魚洄游也是有季節性,這些或許能成為「業者和我們在選擇旅遊地點時的思考」。
「重點讓自己玩得開心」,是旅行的本質
或許對於業者來說,「營運成本」,長時間沒收入肯定壓力很大,那我們後續就來談談這件事可以如何改變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