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於武界事件給我們得學習,別禁止,而是更開放的管理和教育】

關於這次武界放水事件,沖走在溪谷露營的人,造成4死,網路上在討論,責任歸屬,到底是該不該在溪谷露營,為什麼要去溪谷露營,被水沖走還要求國賠,為什麼台電會有疏失,但是台電即使疏失,明明就有立牌說禁止進入溪谷從事活動,會不定期的放水,那到底是誰出了問題?
我會覺得要把問題拆開看,兩個責任問題分開討論,各是獨立事件,因為即使溪谷今天沒露營,台電的放水確實是出現疏失,確實是有問題的。按照武界壩大觀發電廠現有的放水SOP,在放水前1~3小時會廣播,並發出警報音,但能夠聽到廣播和警報音的位置大概只在通往日月潭的大水管附近,也就是今天遊客紮營點的一線天幾乎是聽不到的。但這次確實沒有事前通知,不論是否能聽到,也確實沒有出現SOP流程。

另外則是旅客,是否有按照規定事先填寫入山申請?按照當地武界派出所,如果有入山申請,也會通知台電注意,讓台電知道溪谷有人在活動。另外則是紮營地點,根據圖片顯示,很可能紮營地點在河道上,雖然會覺得離河水有一段距離,但此段溪床遼闊平坦,表示整段都是河道,只要遇到大水一來,就會被沖走。這裡不討論進入這裡是否違規,因為依照台灣現行的水域海域管制,幾乎所有的水域海域都是禁止遊憩。而家屬被大水沖走,跟立牌上面寫什麼,是沒有很直接的關係,因為即使沒有立牌,危險的溪谷在夏季也依然不能露營,即使有立牌,也不代表就一定是危險,這應該要被分開討論。
而夏季在河邊露營,其實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。
今年帶團時,很常發現還蠻多人在夏季到溪谷的野溪溫泉露營,而且紮營點就是河道氾濫區,難道對於夏季容易溪水暴漲沒有概念嗎?
而我們常帶武界的戶外活動,也會在武界的露營區露營,也曾在武界野營,這些豐富的經驗,我想可以在這次世界裡,給大家一些借鏡,未來不論是到溪谷活動、或是野外露營、或是政府針對悲劇發生後的管理態度,都希望是一次多方改善的機會。

而事情發生了,最擔心的就是「禁止」
因為會擔心事情再次發生,認為這是危險的事,所以禁止,但台灣今年提倡山域解禁,也是脊梁山脈年,也終於看見對於戶外減少禁止的態度,戶外的危險確實存在,而我們需要足夠的知識與觀念去學會保護自己。
那如何改善現況的問題呢?
一線天,乃至武界部落的溪谷,甚至到戶外玩家俗稱的武巴公路,是武界卓社部落的主要經濟來源,以及這條溪谷,也是部落獵人的獵場,而裡面因為頁岩堆積、受到地殼變動的擠壓,再經過濁水溪切割,武界溪谷裡是非常經典的溪谷美景,確實沒有理由禁止溪谷的活動。到了秋末,溪谷乾涸期時,也是溪谷戶外活動的天堂,也是單車界很重要的季節旅遊路線。在紐西蘭,就有一條溪谷的季節經典路線,或許,紐西蘭可以好好利用天然環境,那台灣呢?是禁止還是能做好教育、提醒、規範呢?
對於改善方向,有以下建議,本意是希望武界事件成為一個台灣戶外活動更良好正確的機會。
1. 入山申請後的資料橫向運作,現行本來就要申請入山證才能進入武界部落,當地派出所也知道大家會前往溪谷活動,而且這本來也就是部落的經濟活動範圍,實在沒必要禁止,而是資料的橫向連結,將資料送與台電,讓台電了解今天前往溪谷活動的人數和天數。
2. 當然如果是夏季,真的不適合進入,也真的不要進入,因為高山上的雨量至水庫累積的狀況,我們無法得知,隨時都有水壩放水的可能。到了枯水期,台電應擬定改善為3天前放水通知,並於通知後3天內禁止進入。
3. 溪谷活動為季節限定,對於戶外安全教育來說,台灣夏季不適合從事溪谷活動,第二是如果將這裡定位成季節限定的活動路線,勢必會有更完整的配套規畫開始進行,甚至比照台灣國家登山步道規劃,在溪谷內某幾處是手機可通訊的,能夠即時對外求援。
4. 觀念的教育,這次事件,很大的發生點在於觀念,我們喜歡在戶外紮營,但安全第一,是否在台灣的基礎教育科目裡加入,台灣戶外活動的安全教育,也許是有必要的,畢竟我們身處的台灣有70%是山地,溪谷眾多、陡峭湍急,同時也是台灣重要觀光資源,山與海是大家的,本來就可以走進戶外,只是需要正確的觀念。
5. 河床紮營應選擇堆積的高處,並有後撤上攀的路徑,像我們過去好幾次在武界紮營,都會選擇已堆積很久,乾涸的河床高地上,或是露營區內,這些地方是河水放流或暴漲時,不會淹沒的。當然颱風天的豪大雨,你是不會進去的。
6. 現場看板的教育,不僅是武界這裡,在台灣許多戶外、溪谷、適合露營的大自然,都應該要有立牌,包含無痕山林的教育、緊急求救電話、裝備檢查、哪些地方不適合紮營,其實之前在其他戶外活動盛行的國家,都會看到這些告示牌,而非禁止進入,而有禁止進入的告示牌,也會說明如需進入,需自行負責。
7. 部落提供服務、專業教練帶領,這兩個可以幫助觀念薄弱、較無戶外活動經驗的民眾進入武界溪谷,也有保障,同時對於部落經濟也有幫助。
台灣不大,如果我們因為一次事件,因為有立牌說禁止,而忘記我們可以透過管理做出更好的選擇時,會失去台灣特有的觀光資源。